中外著名景点介绍.网址

景区介绍

山塘曾经有过繁盛的时期,在台湾学者刘石吉的研究中,乾隆年间的苏州已"堪称全世界较大的城市之一";而当时的山塘,已确立了它作为苏州文化休闲中心和较大的商业街的地位。

山塘的开街人当属白居易。1200多年前,在白居易被贬苏州的那17个月里,他的身影飘忽在苏州的大街小巷,终日呼朋唤友,揽奇观胜,把酒吟风,醉花邀月,就连他为布衣百姓行路便利而修建的山塘街,也充盈着文人的风雅。他要人们在街道两旁夹桃种李,在河岸两边栽藕植荷,让去虎丘游览的游人们,沿途领略江南的四季风光。

白居易的风雅成了山塘的一景,而当时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唱和更是把山塘的风雅推向了极至。

刘禹锡也被朝廷贬到了苏州。担任刺史的刘禹锡原本就是一位"诗豪",远离朝堂的他时常和白居易一道,留连在苏州山塘的小桥流水之上、粉墙黛瓦之中,在一片温柔市声和江南的繁华中清和雅致起来,吟唱起了姑苏温婉的民谣,《竹枝词》、《采菱行》等许多诗歌清幽隽秀,尽显江南风致。

这世称"刘白"的刘禹锡和白居易,留下了太多的风雅,浓得让姑苏书生们再也摆脱不了这种文人化的风雅,许多的后来者亦步亦趋地步了他的后尘,风雅自然就成了山塘的传统、山塘的魂魄。而后世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他的“点秋香"的传说,更是给才子们代代的风雅画上了魅力的注脚。

山塘的风雅当然并没有止步于文人的风流倜傥,崇文和淡泊于为官让整个山塘在喧嚣市声的背后始终存留着一颗颗平静读书的心。设一个"惜字局"专门用以焚烧废弃字纸,把读书人崇尚文化表白得近似图腾崇拜的敬畏,也只有了这种敬畏,才有了“苏州状元甲天下”的美誉,也才有关于山塘“泣天地、惊鬼神”千古文章。

较为典型的要算"玉涵堂"的主人吴一鹏。吴一鹏走出姑苏山塘时,自然有着身居庙堂“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鸿鹄之志,并官至明朝吏部尚书,可谓功名显赫,但他终究没有摆脱江南名士“退思”的陈窠,选择了放弃,选择了离开,造豪宅"玉涵堂",将自己“比德于玉"。这已有480多年历史的庭院用沉默诉说着山塘人从风流雅致的"江南才子"向淡泊名利"江南名士"的嬗变。

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每次都是出阊门经七里山塘到虎丘,其中一次带上了孝圣宪皇太后。山塘河两岸绮丽的风光令太后不能释怀,也许是山塘阳光下温暖的市声让宫中太后更觉孤独,她竟然从此闷闷不乐起来,于是乾隆26年(即公元1761年),皇太后70大寿时,乾隆特意建了一条苏州街以表孝心,其格局与姑苏山塘如出一辙:一面连着喧嚣,一面连着静谧;一面有小桥流水,一面更有田园风光。

东段的上塘从山塘桥绵延至半塘桥,因接近著名的繁华闹市阊门而聚集了南腔北调的商人,一座座风格迥异的会馆把五湖四海异乡人带回了梦中的故乡,也把姑苏的山塘装扮成了一个精致的“万象世界”。如今的泉州会馆、绍兴会馆等就是中国资本主义商业从萌芽演化为成熟的缩影。街旁的建筑,粉墙黛瓦,枕河而居,两岸民居鳞次栉比,夹河相望,构成了典型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民居景观。沿河的街巷、跨水的小桥、行走的小船,共同描绘了一幅的桥、水、街的绝妙江南水乡民居图!

西段的下塘由半塘桥延伸到虎丘。这一段山塘街绿树成荫、芳草依依,间或有栏杆、踏步、码头。风光空阔辽远,颇具国画中泼墨山水的意境。河岸上遍植杨柳,江南三月,半塘柳绽发新绿,古街春意勃发,而碧嫩的柳枝轻拂绿水,柔弱娇媚,又应和了那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发达和繁荣让古朴的山塘在明清历史的天际下早早就露出了现代文明的曙光,此时的山塘不再因誉为繁华姑苏的中心而自足。它已经悄悄地接受着现代文明的洗礼。经济的发达让山塘人视野空前开阔,狭隘被宽容消融,自闭为合作代替,民办消防组织"安泰救火会"就体现了这一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还不仅仅限于此,山塘人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尝试构建现代社会复杂而是庞大福利系统。有意味的是它的操作者有时也许原来只是个穷汉。普济堂曾经的主角陈明智就演绎过这样的壮举。以昆剧为生,穷困自然如影随行,陈明智幸运地因一出《清君记》而成为康熙宫中昆剧的教爷,20多年的宫廷生活并没有让他满足于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年轻时彻骨的寒酸激发了陈明智为无家可归的人寻找归属的意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于是有了普济堂,于是穷苦者不再漂泊、流浪。

山塘水静静流淌着姑苏的文化韵味,圈圈涟漪中荡漾着别样的皇家气派和市民意识。山塘树立着中国的较后一座牌坊──"大总统题给"牌坊,上书"宗仁主义"四个大字,追随岁月的脚步在山塘街千百年的历史风雨中亮出中华传统文明的旗帜。

遗憾的是,1860年,太平军和清军在山塘街展开一场鏖战,山塘街被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商业从此开始衰败,文明从此开始成为废墟,曾经风光无限的山塘开始默默等待,开始静静涅槃……

主要景点

通贵桥

通贵桥是一座横跨山塘河的单孔拱形环洞石级桥,扁砌青砖压条石栏杆。清朝顾公燮《丹午笔记》有记载云:“山塘吴文端公一鹏与蔷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过从,明隆庆二年(1568)桥上首出现五色彩云,古又名瑞云桥。崇祯十三年(1640)曾修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光绪六年(1880)五月再修。桥跨径 7.2米,宽2.3米,长19米。

通贵桥宛如弯月,桥洞和水中倒影连成了一个规则的圆。过街楼道、沿河的石栏杆、水码头,有的挑前,有的缩进;那河滩踏步是用石条凌空架起的,石条的半截砌在驳岸里,半截露在外面,略有点参差,显得玲珑古拙;临水而筑的破旧小楼,前门是街,后门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格局……你看,高与低,曲与直,虚与实,藏与露,明与暗,和谐统一,相映成趣。这里是欣赏苏州水乡风貌的佳绝处,是堪称经典的油画、水彩画取景处,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浑然一体。

通贵桥在七里山塘的古代桥梁中并不显眼。但这座古桥究竟上了多少摄影作品?通贵桥一带的典型水巷风貌究竟上过多少影视作品?已经无法统计了。早年,资深影人张良导演的电影《梅花巾》就在通贵桥头取景。随后一发不可收拾,拍片子的接踵而来。1994年导演李少红的《红粉》还得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视觉效果奖。《红粉》把苏州介绍给了世界,同时通贵桥的魅人风姿在人们心中定格。

山塘老街

山塘老街全长360米。虽仅有七里山塘的十分之一,却是山塘的精华所在,被称之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

老街重现了当年山塘的繁盛,店肆林立、会馆齐聚。既有苏州老字号采芝斋、五芳斋、乾生元等小吃店;也有吴韵茶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紫檀木雕、石雕、刺绣等特色商铺。

横跨在山塘河的通贵桥桥孔与水中的倒影,浑然一圆,曾让建筑大师贝聿铭为此击节叫好。乘一叶画舫,听一曲丝竹,真可谓“一声柔橹一销魂”。

通贵桥下塘是苏州的时尚之都,一系列风格各异的茶馆、酒吧、西餐厅等,一到晚间便热闹非凡。

苏州商会博物馆

所谓会馆就是外地驻苏的办事处。主要用于供同乡人聚会、祭祀,是提供帮助、暂存货物、交流商贸信息的地方。会馆的建筑一般都设有戏台、大殿、厢房等,有的还辟有花圃、园林供人游赏。从会馆的规模可以推测其经商的实力。由于山塘街东起阊门,西至虎丘,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是我国东南部最大的商贸中心。全国各地的货物都在此中转,通过松江和太仓浏家港运往世界各地,因此,各地商人纷纷在山塘街建立自己的会馆。

山塘街曾建有大小近十四处会馆。2005年,正值苏州商会成立一百周年。由苏州市政府发起,金阊区政府、苏州档案馆、苏州市工商联三家共同承办筹建了这座商会博物馆。

泛舟山塘

千年的山塘街,千年的河水依然流淌。如果你到山塘街却不登一叶画舫,确为一大憾事。自古戏台登舟,安静的电瓶船将为你开创另一段思绪,穿过古老的桥洞,看着枕河人家的生活,粉墙黛瓦,斑驳的历史痕迹在你身边流淌,忘却了都市的喧嚣,无谓人生的烦忧。“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塔将三次让你远眺。

入夜的山塘河更值得你流连,两岸唯美的灯光,不但映射着山塘河的美景,更加映射出昔日山塘的繁华,凝神细听,那古老悠远的吴韵仿佛就在你耳边轻响,一条山塘河,一艘画舫,一杯香茗,点点的灯光,让你不知身处何年。美景醉人,柔橹销魂。

名称由来

      山塘街位于古城苏州的西北部,东连“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接“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3600米。因此被称作“七里山塘”。

交通指南

苏州七里山塘风景区地址:

江苏省苏州广济路新民桥

苏州七里山塘风景区自驾车路线:

苏州出发,城北路---202省道--S12申嘉湖高速--G15W/苏州号出口走G15W常台高速--下苏州城区--山塘街(目的地在右侧)

苏州七里山塘风景区乘车路线:

公交游5线、67467091路到达。距离火车站3站路,紧挨着石路商业圈。市中心打车10元可到

精品留言留言